文 / 阿孚
現在回想起來,四月的那個週末真是忙翻了,兩天內參加了四場和兒童文學相關、性質卻大不同的活動,有信誼幼兒文學獎典禮、聽培瑜談開童書店、《神探狗汪汪》說故事暨作家簽書會,最後一個就是這場伊勢英子的講座,兩天過得相當充實、全都是難忘的經驗。
聯經出版社為了宣傳新書《大提琴與樹》與《最初的質問》,非常難得地邀請到伊勢英子老師來台舉辦演講。我從登記報名的那天開始就非常期待這場活動,而且還難得地沒有和別的活動撞期,不然原本是想抱著排除萬難的心情參加的啊!
- 重要的題外話:
我在誠品看到新書《最初的質問》的時候,就一直覺得很困惑,想著為什麼不是翻譯成最初的提問?因為原文的書名是「最初の質問」,但日文中的"質問"是"提問、發問、問題"的意思,中文的"質問"則有"詰責、指責、責問"的意思,兩者意義大不相同,我原本以為是林真美老師翻譯的,沒想到另有其人,但看譯者的簡介,查到之前翻譯過的兩本書都是心理勵志類,還是說書名的選擇出版社別有用心?我有寄訊息給聯經出版社,真的很希望能夠得到回音呢!
話題轉回來談當天的演講,擔任翻譯的是林真美老師,和宮西達也那一場不同,林真美老師真是太棒了!!!(給她一萬個驚嘆號都不夠,我好喜歡她!),非常從容、無誤地完美演出,而且感覺真美老師事前應該準備了很多樹木的知識、查了很多日文的專有名詞,因為那天伊勢英子老師要談的是《大提琴與樹》這一本書,講座中談到她對樹的情感、介紹她畫的各種植物,還有日本311震災後畫樹的心情,她還從袋子中拿出在大安森林公園撿到的葉子,據說是在日本沒見過的植物呢!
這本書是木のあかちゃんズ,裡面畫的是各種樹的寶寶喔,書裡有二十二種果實的誕生故事!想要去日本買一本回家!
這也是老師分享的另一幅作品,是藏在樹木中的聲音的寶寶。
那麼來談談《大提琴與樹》這本書吧!其實剛出版的那幾天我就跑去誠品看了,迅速翻一翻之後沒有什麼感覺,自己好像還是愛《書的手藝人》多一點,當下並沒有買走這本書,不過演講當天,我很認真地讀完了每一頁的文字,才覺得圖文搭起來是這麼的美,是一個相當美好的故事。
這是一個祖孫三代的故事,小男孩的爺爺是在森林種樹的人、爸爸是砍樹拿來做大提琴的工匠,而小男孩則是學大提琴的人,但是他的志向在書中的前半部分都沒有說明,如詩的文字描述了男孩對音樂的熱愛、對森林自然的疼惜、還有父子間溫暖的相處。
伊勢英子在書中融入自身學琴與旅行的經歷,利用畫筆將"自然、音樂、人"三個元素的美發揮的淋漓盡致,猜猜看小男孩最後成為了什麼?是像爺爺一樣守護森林的人、如同父親一樣的大提琴工匠、還是他所崇拜的演奏家?
結局出人意料地簡單、卻也出人意料地美,他成為了教孩子拉大提琴的人。
書中倒數第二頁,請搭配林真美老師的推薦序的最後一段:
伊勢英子說,她一直想要完成一本「繪畫和音樂結婚」的繪本。13歲開始學大提琴的她,在34歲那一年走訪了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 1876~1973)的故鄉,並一路畫了許多素描。當時的素描簿不僅佔滿了各式各樣的「樹」,也慢慢的從中滲出了悄靜的「聲音」。她說,她多想珍惜那些出現在畫中的「聲音」。也因此,讓她所鍾愛的繪畫與音樂合而為一,便成了她創作「人與樹」繪本系列時,最想達到的境界了。
因為對大提琴的一往情深,以及對繪畫表現的無盡追求,伊勢英子讓她的「人與樹」來到了登峰造極之地。那裡不僅有森林的低語,也有世代的交相呼喚,另外,就是詩(音樂)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
演講結束後有簽書會,我很幸運地坐離排隊起點相當近的位置,出版社也很大方,沒有限制來賓只能簽新書,所以我除了簽《大提琴與樹》,還帶了另一本老師的作品集。
老師看到作品集的時候還很驚喜、問說我是不是學藝術的學生、在哪裡買到的,很開心地給偕成社的編輯看,其實這本畫冊是在博客來買到的(好像是最後一本),不過因為後面排隊的人還很多,就沒有再和老師多聊了。
另一個題外話,我有遇到網友問我是不是都蒐藏繪本的日文版,我必須澄清這是個天大的誤會啊!網友們可能覺得我介紹了很多日文繪本、一定也買了很多,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會接觸到這些日文書,有一些是在繪本屋工作的時候看到、有一些是從圖書館借閱的、還有我超愛逛日本童書網站,新書資訊都是自己讀來的,原文書實在太貴了,即使我已將把大部分打工的錢都貢獻在買書上,還是買不起大部分想買的書、甚至中文書也是(如果有那個錢的話我也想買啊,但我都只領基本時薪嘛,沒辦法~),所以,只要翻譯、排版的好,我都很開心地選擇中文版,感謝大家的理解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