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孚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作者: 劉易斯.布茲比
原文作者:Lewis Buzbee
譯者:陳體仁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07/12/03
回首我上大學以來的打工經驗,三個地方都與書有關,圖書館、兒童書店、出版社,而本書作者劉易斯.布茲比生命中的工作也都繞著書打轉,他也是從大學時期開始去書店打工、畢業後晉升為書店正職員工,後來他轉換跑道去當出版社銷售代表(類似業務或經銷商),最後他成為一位作家,但仍對書店有莫名的愛戀、無可救藥地每天向書店報到,書與書店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在一家二手書店發現到此書的蹤影,當時還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將它買回家,一來是我那陣子實在是買太多書了,二來是我以為這本書依舊能在其他通路買到,但幸好我還是買了,因為這本書我閱讀越喜歡,而且一查後,才發現已經絕版。
市面上有不少介紹書店的書,但這本不一樣,作者在書中除了述說自己接觸書業的種種回憶,也穿插書籍、書店、書商的發展史,即使沒在書店工作,愛書的人依舊能在其中吸收許多關於書的知識、回憶起自己與每一本書相遇的過往、讓你從和以往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書這回事,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
此外,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位愛書人對書始終不變的熱情,一個書業人員熱愛書店工作的初衷、細細介紹書與書店的歷史、分享散布於世界各地的書店,還有許多跟書有關的故事。並且在網路與電子媒介日新月異的發展下,對於書店未來的審思,從網路書店與電子書探討書未來的可能性與改變。
- 書中關於兒童書店的描述(我最喜歡的一頁):
無論你是否有孩子,只要你愛書成癖,就一定會去那些專售兒童書的書店。很多成年人經常會去自己中意的書店的兒童區逛逛,但一般都是給朋友、親戚或自己的孩子買禮物。如果一個成人完全擺脫了功利的動機,那裡還有許多驚喜在等著他。在大量畫著獾、老鼠、龍、袋熊、能飛的孩子、會說話的松鼠等等圖畫的書籍之間,我們突然會問為什麼成年人的書籍如此單調,缺乏色彩和沒有想像力。這並非是因為兒童讀物不嚴肅,這些圖書一點兒沒有不嚴肅;那是什麼嚴肅的主題使得成年人的書籍不再容得下那些優美的插圖和想像的空間?
當我閱讀一本成年人的圖書時,時常會肯定這將是我最後一次讀這本書。但兒童圖畫書卻有一種內在的誘惑,讓人一讀再讀;無論是出於自己的樂趣或是遵照女兒嚴格的命令「再讀一次!」...
- 節錄書中的其他句子:
1.「書店的這種行業性的閒適部分來自它所銷售的商品—書不是那種急功近利的產品,它們需要時間;寫書很慢,出書很慢,讀書也很慢。一本四百頁的小說也許要數年才能完成,出版的時間可能更長,即便被買回家,讀者也許隔上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坐下來讀上幾個小時。」
2.「書店並不像其他零售店那樣關注時間和空間,因為在此這不是大問題。大多數書店店員入此行是因為他們愛書,又天生喜好經商。書價廉,按照經濟學法則書業利潤不過是蠅頭而已。書又是大量的,需要很大的空間—每一種書都是唯一的,一家書店需要豐富的品種,充足的庫存才能保證高的銷售額;所以大多數書店店員的收入僅夠維持生活。在其他行業中時間也許是金錢, 但在書店裡卻不是。既然時間不是金錢,我們不妨揮霍一回。」
3.「書店的高牆和次高的獨立書架形成了狹窄的過道,就像城市兩邊聳立著大廈的街道。那些書彷彿變成城市裡燈光閃爍的窗口,誘惑地顯露出居住在封頁之間的百態人生。」
4.「書將我們與他人聯繫在一起,但這種聯繫建立於獨處之中:一個讀者獨處一隅聆聽一個作者的心聲。」
5.「書店向來是交換時代思想的市場,在塑造公眾話語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書店經常是捍衛言論自由權力的陣地。」
6.「書經久耐看,可以用而無損。書不需要燃料、食物或服務;它既不會自己弄髒也不會鬧出動靜。書可以反覆讀,然後傳給朋友,或再賣掉。書不易碎,不怕凍,沾滿沙子也照樣能讀。即便掉到浴缸裡,晾乾了,熨平了,就萬事大吉。如果書脊開裂了,書頁掉了,只要在一陣風光顧前將它們整理好,用膠帶黏上就行。書的平民性質中最重要的是:除了識字外,看書不需要其他特別的訓練。」
三月的時候去RN caf’e 辦繪本小講座前,我又去了一次新手書店,這次買的是一本黃色的小冊子《2014 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由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刊,裡面按照區域介紹台灣各地的獨立書店,書末的索引還介紹了四家不是書店的童書閱讀空間(高雄小房子、小樹咖啡、小魚散步、親子繪本食堂)。甚至連歇業中的凱風卡瑪也在其中。
不知道你去過其中幾間了呢?有好多書店我還是第一次聽過。而說到喜愛的書店,必竟在溫羅汀住了快五年,我最喜歡果然還是這裡了!
Reblogged this on Cobook 全台好書交換網 and commented:
希望我家附近也可以有家二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