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孚
(圖片來源:牯嶺街小劇場)
星期六的晚上去看了這場繪本朗讀的表演,明明工作的地方這麼近(學校也不遠),卻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到牯嶺街小劇場,選用的四本書《月下看貓頭鷹》、《遲到大王》、《田鼠阿佛》、《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都是信誼的出版品,全是我相當喜愛的作品,很好奇高中生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詮釋這四本書,也希望能看到繪本有更多的可能性。
- 活動介紹:
----------------------------------
創作者/ 親愛的戲劇社
在想像人物來回奔馳的那條童話公路上,
為停下來頓足的都市路人們,
靜謐地唸一次繪本。
繪本文學的文字敘述美學,須是留白的美學,
為了讓旁邊的圖畫生長
繪本文學的讀劇,沒有旁邊的圖畫。
沒有旁邊的圖畫,我為你朗讀一次繪本。
----------------------------------
選用繪本:
《月下看貓頭鷹》、《遲到大王》、《田鼠阿佛》、《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
演出時間:2014/06/06(五)、07(六)19:30
演出地點 :牯嶺街小劇場2樓藝文空間 ( 臺北市牯嶺街5巷2號 )
*明倫高中-親愛的戲劇社
----------------------------------
- 觀後小感:
當天同學們演出的是底下四本繪本,雖然形式是朗讀,但也有搭配燈光、音效、道具,演出的方式如我期待的,非常具實驗性,跳脫一般人對於兒童繪本與兒童劇場的印象,導演與演員將四本書的文本拆解、重組,並巧妙地利用書中的一些巧合連結這四本書。
每個人讀這些繪本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地,在演出前就讀過這些書了,而且因為工作的關係,對它們有很深的情感,透過這場表演,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些書,以往我們都專注在親子之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幼兒)的閱讀經驗,卻很少去關心青少年或成人是怎麼看這些書的,真是一個很棒的體驗。
可惜的是,文本拆解得如此鬆散、零碎,現場的觀眾若不熟悉這四本書,他們也許無法輕易在演出當下,捕捉到表演者的用心。
這是一場給大人的表演,但當天也有媽媽帶著兩個小學生來看,她們相當認真,演出前就先自己捧著繪本看,表演後的座談也一起參與,絲毫沒有一分不耐煩或不解。我很佩服這位母親,願意讓孩子體驗充滿實驗風格的小劇場表演。
很希望之後還有機會看到這類的表演。
《月下看貓頭鷹》 作者:珍.尤倫 譯者:林良
「出去看貓頭鷹 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麼。只要心中,有一個希望。」,這本書收錄在信誼的圖畫書視聽之旅裡面,一般的通路買不到單行本,但它是一本很美很美的書喔!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描繪父親在半夜帶孩子進森林看貓頭鷹的體驗。
演員第一次是完整地說了整篇故事,第二次則是搭配道具(好多攤在地上的筆記本),用各種不同的語氣和心情呈現,我最喜歡的一幕是,當劇情提到月亮的時候,劇場裡的觀眾順著演員的眼神,不約而同地望向那盞亮晃晃的燈。
《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作者:魏捷 繪者:何耘之
「樹上有20隻鳥,第一次飛走5隻,第二次飛走4隻,樹上的鳥比原來少了幾隻?」這個故事從一個孩子的數學功課開始,溫柔的父親為了孩子,假裝成樹上的鳥、一次又一次展翅飛翔,是一則充滿父愛的作品,表演這本書的女同學從孩子的角度呈現,她的演技非常好,你可以看到她表演解不出數學題目時,眼神裡的那種絕望與哀傷,現場的一疊道具課本,是演員自己的數理參考書。
聽說畫家何耘之為了這本書畫了100隻鳥,最後出現在書裡的只有20隻。
《遲到大王》作者:約翰.伯寧罕 譯者:黨英台
這是四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本,主角約翰.派克.羅門.麥肯錫聽起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男孩,他走路上學總是會遇到一些麻煩,遲到後又會被兇巴巴的老師處罰,只要是當過學生的人,對這本書都會有很深的共鳴。
表演這本書的同學是四位表演者中唯一的男生,他原本的聲音細細的,呈現老師說時卻相當有爆發力,將學生與老師的反差演得真好,非常享受他的演出。
《田鼠阿佛》作者:李歐.李奧尼 譯者:孫晴峰
田鼠阿佛一直都是很受大人喜愛的一本書,在其他小田鼠為了過冬而辛勤工作的時候,只有阿佛在蒐集文字、顏色等看不見的精神食糧。我本來都以為大人會比小孩更喜歡這本書,但聽了演員的說法,才知道原來在高中生眼中,這本書只是給小孩子的故事,果然每個年紀看繪本,都有不同的感受呢!
但我相當喜歡這本書所用到的道具,劇場後方的一面牆,貼滿了徵才廣告,徵粗工、司機...等,老實說我一開始還沒注意到耶,演員一邊說著阿佛的故事、一邊撕下這些傳單時,我才恍然大悟,噢!原來這些傳單象徵著一份「真正的」工作,與故事中擔任詩人(一般人不視為正當工作)的阿佛形成強烈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