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孚
生長在這個世代的人們,從幼稚園開始到研究所,無論最高學歷如何,至少都當過十多年學生,多數的人們對於現有的教育體制總會有質疑與不滿,尤其身為父母、老師、或是關心教育議題的人們,一定不斷想著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啟發和引導。而繪本裡當然也談教育,《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裡呈現的就是作家對於教育的想法。這本書是繪本作家劉旭恭老師2014年2月的新作品,由小典藏出版。情節非常簡單,但書中要傳達的概念可是一點都不平凡!
(你看到可愛的簽名了嗎?故事要開始囉!)
今年這間學校只有一位學生入學,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能好好栽培她,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來學校、保住他們的工作。
音樂老師、語文老師、體育老師(聽說作者小孩最愛的就是體育課,所以不能漏!)、數學老師、歷史老師、自然老師、地理老師、美術老師……每一個老師都覺得自己的科目是最重要的,正當他們為了課程而鬧得不可開交時,學生害怕地偷偷溜走了。
她在校園裡四處閒晃,和老工友一起整理花園、廚工阿姨請她喝暖暖的湯,還與一隻小狗翻滾跑跳,共享一個特別的秘密基地。最後,她來到圖書館,和館員一起做書,不知不覺間吹著涼涼的風睡著了。
老師們總算在圖書館找到小女孩,他們說:「我就知道不進教室的小孩一定在鬼混!」「這樣翹課亂跑,怎能學到東西呢?」,直到館員將女孩畫的書給老師們看,他們才安靜下來,開始想……。
後來,每位老師拋開自己的科目專業,利用自己擅長的事(烹飪、歌唱、魔術……),他們替學生辦一場歡迎會,謝謝她來這裡唸書。
故事的結尾是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尤其最後一句實在是太妙了!「從此,這間學校又有很多學生了。」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讀,老師刻意不畫其他間教室的窗,讓讀者自行揣想,是因為老師們改變了教育的觀念和制度,所以又吸引了很多學生來就讀;或是翻轉了師生之間的關係,老師可以當學生,學生也可以當老師。
不論哪一種,都是很棒的解釋,我很喜歡這一句有帶有雙關暗示的文字。
「圖畫屋俱樂部第18年聯展-繪本的餐桌」從9月初就開始展覽了,但我刻意和朋友們約在10月5日這一天,因為當天有一場旭恭老師的繪本小沙龍活動。
老師第一本分享的書就是現場有展出原畫的《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
(當天分享的其他作品:給小小孩的硬頁書《誰的家到了?》、還在繪製中的《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漫畫《林桑的地》)
老師展示每一頁草稿和原畫給現場的讀者看,仔細說明為什麼有些畫面一開始是這樣、最終卻決定捨棄,以及創作時心境的轉變。包含書封上的書名還有內頁文字,每一頁都是親自寫的手寫字,不曉得花了多少功夫呢?
旭恭老師是一個很有趣也很親切的人,台灣的繪本作家很少會有像他這樣既能寫故事、又能畫的人,書中獨特的劉氏幽默,都令讀者會心一笑,而所謂的「能畫」,不是指技巧的純熟、或是畫得多美,而是他的畫裡暗藏巧思、畫面自己就在說故事。
我問旭恭老師,《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其實不是要畫給孩子的、而是要給大人看的吧?他說,這的確是一本「罵人的書」,但是他在創作的當下,並不會先想好這是要給誰看的,也不預先想好特定的對象。
「罵人的書」……真沒料到老師會回答得這麼直接。
我曾在圖書館替孩子們說過這個故事,有些孩子已經有上學經驗了(尤其是小學生),一下子就能明白書中的意義。有些較年幼的,無法立刻看出雙關的趣味、還有對僵化教育的諷刺,也許對他們來說,還不是那麼明白「教育」這回事吧!不知道瞭解「教育」重要性與珍貴性的大人,會不會比孩子更愛這本書?
它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更是眾多台灣繪本裡難能可貴的佳作。最後,我想摘錄一段旭恭老師書中的「作者的話」與大家分享,希望你也找機會翻翻這本繪本,相信一定能引出你對教育的一些想法:
有一天,我突然發覺這本書在講教育的三個層次,包括傳統的訓練、自主的經驗和有目的的學習,令人慚愧的是,從事教學多年卻從沒認真思考,現在,我也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而不是拘泥個人的偏好。
我希望自己能真正體會學生的挫折與疑惑,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是一樣的。
(劉旭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