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孚
《Shopping Design》八月號的主題是談論「大人的繪本」,剛看到這個題材的時候有點驚喜,繼今年二月份商業週刊推出大人讀繪本的專輯後,又有雜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難道台灣終於要開始擺脫「圖畫書 = 給兒童的讀物」這樣的框架了嗎?大人「為自己買童書、為自己而閱讀」不再只是市場的小眾?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 閱讀繪本的樂趣
給懂得溫柔的大人|對談:魏鵬真×柯家洋
. 繪本迷的推薦
張淑瓊‧蔡美保‧陳娟娟‧Ryan
想像力×幸福感×幽默感×設計感
繪本入門推薦‧繪本重要獎項
. 繪本作家談繪本
伊勢英子|透過繪本傳遞手心溫度
沙基‧布勒奇|最會用線條說故事的插畫家
鄒駿昇|創作和人生都需要長跑
李瑾倫|每日的生活都是創作練習
陳致元|在繪本世界中找到人生
. 繪本咖啡館與繪本書店
台北|JFK繪本屋‧俏皮
高雄|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小房子閱讀生活空間
桃園|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
在前兩個單元中介紹的書單裡,我喜歡的有《我的地圖書》、《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書的手藝人》、《好安靜的書》、《瘋狂星期二》、《這是一本書》。
但我原本以為既然是設計雜誌,應該會多介紹一些「從繪本看設計」、「繪本裡的設計元素」之類的單元,像是繪本的題材、排版、互動性都是可以深談的話題,但這次《Shopping Design》卻談得很淺,只介紹了大家推薦的書,而沒有多談這些書與設計的關聯性。
如果是你來規劃關於繪本與設計的單元,你會介紹什麼書呢?提到創意與互動性,我會想介紹《小黃點》,但雜誌中卻沒人介紹,仔細一看,每個人介紹的書都是適讀年齡3-8 歲的圖畫書,完全沒有一本寶寶書,但我卻覺得給嬰幼兒的書籍,乍看之下簡單,卻包含更多的純粹,將所有複雜的事物縮減到最簡潔的境界,大膽地從幼兒的需求中追求創新,這不也是一種設計的能力嗎?
例如海倫.奧森柏莉的作品,她從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對小寶寶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城堡或公主,而是貼近生活經驗的故事,她開創嬰幼兒書「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創作原則,讓寶寶書進入了全新的領域。
艾瑞克.希爾的《小波在哪裡?》則是翻翻書的始祖,這些小摺頁,滿足了孩子喜歡「動手」的特質;而艾瑞.卡爾認為「書是可以讀的玩具」,他除了用獨一無二的拼貼色紙創作,還發明了有洞洞的硬頁書,《好餓的毛毛蟲》熱銷全球、被譽為繪本聖經。
這些寶寶書裡,到處都看的見「設計」,我覺得一本設計雜誌不該再談一次大人讀繪本(因為別的雜誌已經報導過啦!),反倒該利用雜誌本身的優勢,從設計的角度發想,才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內容。
這幾篇人物專訪我都很喜歡,感覺很像MOE月刊裡面的作家單元,唯一的差別是MOE的排版實在是無懈可擊啊!
最後,雜誌以五家繪本空間做結尾,我最喜歡的果然還是「小樹的家」和「小房子」,高雄真是好地方呢!
北市圖可以線上全書閱覽:
http://tpml.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54450